教学目的:
了解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了解近代和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认识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旅行社的基本概念和我国旅行社的划分方法,熟悉旅行社的基本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掌握旅行社管理的基本概念、旅行社管理的要素和基本方法,掌握旅行社管理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政府部门关于旅行社的有关法律文件。形成对旅行社管理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重点:
旅行社产生的历史背景;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旅行社的基本概念和我国旅行社的划分方法;旅行社的基本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旅行社管理的基本概念、旅行社管理的要素和基本方法,旅行社管理内容的体系构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教具:旅行社图片、教学光盘、旅游网站
教学安排:共三节,6课时
主要参考文献和指导读物:
[1]杜江编著:《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田里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戴斌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
[6]丁力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一节 旅游产业及旅行社的发展进程
一、对旅游产业的基本认识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有偿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所有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门、住宿接待部门以及游览场所经营部门。
旅游业:指旅游产业和非经济性质的旅游组织部门(政府旅游机构、旅游协会)
旅游产业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分工和科技进步为契机而产生的。
(一)、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简况
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
全球旅游业收入
2000年,国际旅游人数达6.98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4760亿美元。
2002年,国际旅游人数达7.15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4636亿美元。
2004年,国际旅游人数达7.63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220亿美元。
2005年,国际旅游人数达8.08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562亿美元。
1、旅游产业的地位与性质
(1)、旅游产业的地位
在某些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如泰国、新加坡、瑞士、西班牙、香港、夏威夷
我国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者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旅游业的产业特性
①产业依托性
旅游产业需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配合,如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业的发展,
②产业关联性
指得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即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之间必须协调共进。
③产业的脆弱性(敏感性、易折性)
旅游业对产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如政治(国家政策、政治动乱)、经济(经济衰退、通货膨胀)、自然灾害(
2、旅游产业组织
(1)、旅游产业组织的概念:指旅游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其实质是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及行为关系。
旅游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是指旅游企业间由于垄断与竞争关系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
旅游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是指旅游企业相互联结的组织形态,如旅游企业集团、合资经营、私营等。
(2)、旅游企业的特点
①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企业,市场壁垒较低。原因: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
②资本量较小。导致旅游企业数目多,规模也小。
③组织形态较随意。小、散、乱、多
④劳动密集程度高。投入的人工较多。
3、旅游产业政策
通过国家干预对旅游产业进行制度规范、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规模化发展的诱导,为旅行社提供法律支持和组织保障,形成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旅游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包括:计划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监督和控制旅游产业各组成部门;直接占有和运作旅游产业的某些部门和机构;旅游产品的促销和海外市场的开拓。
4、旅游产业优势
(1)、市场前景广阔,属于朝阳产业。
(2)、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消耗较少。属于无烟产业。
(3)、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功能强。
(4)、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一间客房可以提供4.5个就业机会
(5)、扩大国际交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人们交往。
(6)、促进区域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落后地区,旅游资源条件较好。
注意:不能过分夸大旅游业的作用。盲目和过度发展旅游业,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旅游业的脆弱性,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会导致经济的急剧衰退。
(二)、中国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旅游业收入
(1)、国际旅游
1978年,接待旅游入境人数18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6亿美元;
1994年,接待旅游入境人数4368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73.22亿美元;
2000年,接待旅游入境人数8344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62.24亿美元;
2004年,接待旅游入境人数1.09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57亿美元;
2005年,接待旅游入境人数1.2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92.96亿美元;
(2)、国内旅游收入
2004年,国内旅游人数11亿人次,旅游收入4711亿元人民币。
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12.12亿人次,旅游收入5286亿元人民币。
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
(3)、出境旅游人数
2003年,出境旅游人数2022万人次。
2004年,出境旅游人数2885万人次。
2005年,出境旅游人数3103万人次。
2、旅游产业成为我国的新型产业
1978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逐步从“事业接待型”转变为“企业经营型”产业,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可能、至少在某些省、市成为新型支柱产业。如云南省、桂林市、大庸市、黄山市等。
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主,三大市场(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旅行社业的发展进程
旅行社业:是指为满足旅游需求而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
旅行社业的产生是经济、科技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直接结果,也是旅行活动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近代旅行社业
1、近代国际旅行代理业的发展
(1)、产生背景
①工业革命对旅行发展的影响
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1769年瓦特)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电气化为标志(1870年法拉第发明了电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有产阶级具备了外出旅游的条件。工业革命使得财富流向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使他们具有了从事旅游的经济条件,从而扩大了外出旅游得人数.改变了过去地主、贵族才有钱从事消遣旅游的局面。
②、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1870年、美国“克莱蒙特”号轮船在哈德逊河上开始载人运货.
1825年、英国乔治•史蒂文森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20世纪50年代中期、喷气式飞机开始用于民航.
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革命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心转入城市,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由,回归大自然.
④、人们工作性质的改变
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
但真正外出旅游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如语言交流、异地民俗禁忌、旅行常识缺乏、货币兑换等。
(2)、近代旅行代理业的产生
起源于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活动和成立的旅行代理组织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1808.11.22~1890年)
1845年 在莱斯特(伯明翰东北60公里)正式成立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职的旅行代理商。
1865年 创办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总部设在伦敦。后称通济隆旅行社,总部迁往纽约。业务涉及旅游、银行、航运。
主要活动:
1845年,开办从莱斯特到利物浦的商业旅行代理业务。现代导游先驱。
1855年,组织从莱斯特到法国巴黎的出国旅游包价业务。
1872年,组织9人环球旅行,创办旅行支票,编印《Travel's Gazette》(旅行报纸)
面向大众,薄利多销,推动了旅游的社会化,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托马斯•库克成为世界“旅行社之父”。
(3)、近代旅行代理业的发展
继托马斯•库克之后,世界各国的旅游组织和旅游机构不断出现。二次大战以前,形成三大旅行社巨头:
美国运通公司:1850年兼营旅行代理业务,发行旅行支票,设立办事处。
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1865年正式成立
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
2、中国近代旅行社的发展
1923年8月,陈光浦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华夏旅行部)
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今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五项宗旨:发扬国光;便利旅行;阐扬名胜;提倡游览;辅助工商,服务社会。
(二)、现代旅行社业的发展态势
1、旅行社规模呈现两极分化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分化明显。大旅行社和小旅行社相差悬殊。大旅行社走向规模化、国际化,纷纷建立联号集团或跨国旅游企业集团。小旅行社实行旅行代理和专门化,经营困难。
世界著名旅行社:
美国罗森布鲁斯旅行社(1892年成立)
美国运通旅行社
美国汤姆逊旅行社
美国和荷兰的卡尔逊—韦根利特旅行社(跨国集团,属雅高集团)
法国新边界旅行社
法国德格利夫旅行社
德国阿特拉斯—莱森旅行社(属于路易集团)
德国ITS莱森旅行社(属于路易集团)
德国DER旅行社(属于巴恩公司)
德国奈克曼旅行社(属于卡尔施达特公司)
德国C+N旅行社(德国汉莎公司)
德国莱斯—奎尔旅行社(属于奎尔—施克丹公司)
英国托马斯•库克旅行社(跨国集团西德意志土地银行)
英国航空旅行社
荷兰饭店计划旅行社(属于米格罗斯公司)
比利时VTB—VAB莱森旅行社(跨国集团普鲁塞格公司)
意大利饭店计划旅行社(跨国集团米格罗斯公司)
澳大利亚喷气座旅行社
日本交通公社
2、网络化经营普及,科技含量增大。
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外开展业务联系,内部实现科学管理。体现了旅行社“快、准、简”的特点。
3、旅行社行业规模扩大,产业集中度高。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旅行社分布到世界各地,总数7万家,形成世界性网络。大旅行社数量虽少,但营业收入在旅行社中所占比重大。
2005年,中国有16846家旅行社
(三)、中国当代旅行社的发展
1、以事业单位性质为主阶段(1949——1978年)
1978年以前是以政治目的为主的对外接待工作。
1949年12月在厦门成立“侨务服务社”,在此基础上1974年正式成立中国旅行社总社,在各省设立分支机构,归外事办管理。
2、旅行社行业寡头垄断阶段(1978—1990年)
(1)、旅游业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大量进口豪华旅游汽车为代表的旅游交通业发展高峰
80年代中期旅游饭店业发展高峰
80年代末期以大量旅行社成立为代表的旅行社业发展高峰。
1978年,旅游入境人数57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16亿美元。到1988年,旅游入境人数达到316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4亿美元。
(2)、三大旅行社垄断旅游市场
即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中旅)、中国旅行社(国旅)和1979年6月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三家总社拥有旅游外联的权力,业务分工明确,垄断了来华旅游者的80%。
(3)、旅行社作为独立经济行业出现
〈1〉、1984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外联权下放,旅行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行业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
〈2〉、1985年国务院颁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政府对旅行社按照独立的经济行业实施有效的管理。
〈3〉、旅行社的业务由单一的国际入境旅游业务发展成为国际入境业务与国内旅游业务并举.
〈4〉、旅行社数量急剧增加 (1989年统计,达到1617家):
一类旅行社(对外招徕、接待) 61家
二类旅行社(接待海外旅客) 834家
三类旅行社(国内旅游业务) 722家
3、旅行社行业规模扩张、数量增长阶段(1990—1994年)
(1)、来自台湾和前苏联的旅游者急剧增加。
(2)、出境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允许中国公民出国探亲和旅游,1994年出境人数达到373.36万人次(因工209.13万人次,因私164.23万人次),形成了国内外旅行社之间的合作关系。
(3)、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发展
199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2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023.51亿元人民币。
1994年旅行社达到4382家,其中:
一类旅行社 267家 占6.1% 超亿元社22家
二类旅行社 716家 占16.3%
三类旅行社 3399家 占77.6% 平均营业额114.71万元
4、行业结构调整、强化管理和质量提高阶段(1995年以来)
(1)、依照国际惯例实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国家旅游局)
两大意义:
〈1〉、适应国际旅游法制化管理潮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改善旅行社行业市场秩序,引导旅行社提高企业素质.
(2)、国务院颁布实施《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旅行社进行重大调整.
(3)、旅行社市场对外开放
世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于1986.9月~1993.12月正式通过《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1/4(近20000亿美元)。
旅游和旅行相关服务属服务贸易范围。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1991年7月我国提出服务贸易的进入条件、限制和待遇。1993年10月国家旅游局决定有限度开放政策。
目前,我国旅行社业存在的问题很多,必须加强旅行社科学管理,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行社从业人员素质,走集团化、规模化、专门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道路。
三、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介作用
(1)、对各种旅游资源、旅游交通设施、食宿设施等旅游组成部分进行组合加工,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使旅游服务各个要素得到整合有序,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2)、旅行社通过宣传促销,组织和吸引大量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通过委托代办,为旅游者办理食住行游购娱的各种手续;组织旅游者到旅游接待地完成旅游计划;妥善解决同旅游服务部门的各种交换关系,使旅游者顺利完成旅游消费.
结论::旅行社成为连接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与旅游活动客体(旅游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纽带,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中介。
2、是推动旅游产业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1)、向旅游者提供专业化的旅游信息,帮助旅游者做出正确的选择,满足旅游者的安全需要,为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创造条件,克服了人们外出旅游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2)、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使旅游者实现旅行时间和金钱的价值最大化,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如包价旅游、规范化服务等。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旅游活动中,推动了旅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