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进入5A级景区的著名旅游景点。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区南12公里。这里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形似一座天然“石阙”(古代城门或皇宫前两侧的建筑),故古称“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自北魏始开凿佛教石刻,现有窟龛21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多块,佛塔40多座,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系古生代寒武纪(5亿年前)和石炭纪(2.7亿年前)造山运动形成的石灰岩。西山海拔263.9米,东山海拔303.5米。临河山势陡峭,气势壮观,南北绵延l公里,密如蜂房的大小窟龛就凿造在沿河两侧的崖壁上。龙门石窟自5世纪末开凿,断续营造约400余年。两山现存大小洞窟2345个,佛像l0万余尊,碑刻题记2840余块,石刻佛塔60余座。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洛阳长期以来是中国佛教的中心,故在龙门石窟周围地区,保存至今的中、小石窟有10处之多。这些石窟都是在龙门石窟的影响下开凿而成的。其开凿时间、窟龛规模、作品数量、艺术成就和保存完整的程度上,都没有超出龙门石窟,因而可称龙门石窟是中原石窟的中心窟。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段中部,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而规模宏大的一座石窟。它开凿于公元493年或此之前,考为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僧侣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古阳洞内窟顶及其余部位都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各式各样的佛龛,南北两壁有计划的安排成三列大型佛龛,且佛龛大多数都刻有“造像铭”,统计多达800多品,因而古阳洞又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洞窟。魏碑书体精华“龙门二十品”该洞就占19品。正壁为孝文帝所造的三尊像,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坐,通高7.82米,头作高肉髻,面相长圆,体躯较瘦削,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双手叠压呈禅定印。主尊佛像两侧侍立二菩萨,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龙门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古阳洞大小龛内的造像,都是北魏后期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像。各龛的龛楣和龛内佛像的背光及头光,是极富于变化的优美图案纹饰,表现了当时的雕刻和绘画技巧的高度水平。

        宾阳中洞位于龙门西山北段,它和南北相毗连的两洞成为一组,即公元6世纪初叶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孝文帝(元宏)所开凿的功德窟。始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终于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历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只完成中间一窟即宾阳中洞。该洞正壁刻一铺五尊像,主像释迦牟尼居中结跏趺坐,像高6.45米,内着僧祗支,外披褒衣博带袈裟。体态平稳,肩窄脖细,面容清瘦略长,额广颐宽,眉目疏朗,微露笑意,给人以温和可亲之感。释迦两侧为迦叶、阿难弟子和文殊、普贤菩萨侍立。洞内南、北壁,各雕一立佛和二胁侍菩萨。该洞的三铺造像表示的是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窟顶为莲花宝盖,上刻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洞内前壁两侧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于本世纪30年代被盗售而去,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内。两幅礼佛图以上,雕有维摩、文殊对坐和两幅佛本生故事图。宾阳中洞外门口两侧各刻一金刚力士,窟门甬道北侧刻帝释天,南侧刻大梵天。宾阳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装饰以突出宗教主题为前提,紧凑而互相联系,陪衬又产生效应。其整个设计意匠,堪称中国6世纪初叶佛教石窟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

        皇甫公窟(原名石窟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是皇甫度所开凿。窟外南侧摩崖有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九月十九日刻的《太尉公皇甫公石窟碑》一通。太尉公皇甫公即北魏胡太后的舅父皇甫度。洞外立面依岩雕刻一仿木结构的庑殿式屋顶,窟楣尖拱内刻“七佛”。尖拱两侧各刻持乐器飞天一身。洞内正壁佛坛上一铺七尊像,主佛结跏趺居中坐,高3.18米,其两侧刻二弟子、二菩萨侍立。佛坛两端各刻思惟菩萨舒坐像一身。二思惟菩萨内侧壁面上各刻一菩提树,菩提树上方各刻有罗汉群像。北壁中部开一尖拱大龛,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内侧各一弟子、外侧各一菩萨侍立。龛外两侧各刻供养菩萨一身,龛下刻供养礼佛图。南壁中部开一磕顶大龛,龛内为弥勒坐像并二弟子、二菩萨侍立像。龛外两侧各刻一身供养菩萨,龛下为供养礼佛图。前壁窟门左右各刻一龛,龛内刻一立佛并二胁侍菩萨。窟门上方刻千佛。窟顶穹窿形,中央雕一朵大莲花,周围环绕八身伎乐天。伎乐所持乐器有笙、筝、排箫、细腰鼓、鼓、笛、五弦琵琶等。窟地面中央为参道,左右各刻三朵大莲花。皇甫公窟是有纪年一次完工的中型洞窟,是龙门北魏洞窟中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窟例,在中国北朝洞窟的分期断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药方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在这个洞内因刻有古代的药方,所以称为药方洞。药方洞始建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_『不同时代的多样风格。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肩较宽平,胸腹均突出,面形圆浑,脖短且粗,体躯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宝缯很长,下垂到胳臂上部。这些都是响堂山石窟北齐造像的一般特征和风格。洞门的束腰八角莲柱、力士像等,同晌堂山石窟的基本相同。药方洞是龙门具有北齐(公元550—577年)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洞窟。洞门两侧石壁上刻有古代药方l40多个。治疗疾病多达40余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神经、肛瘘、肿瘤、秘尿等科。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服药方法有内服、外敷、熏、洗等。龙门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研究中国医药学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宾阳南洞位于宾阳中洞南侧。据《伊阙佛龛之碑》考证,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追悼亡母长孙皇后所雕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主尊阿弥陀佛坐于束腰方台座上,像高8.20米。面相方额广颐,胸部隆起,颈部刻横纹二条,嘴唇稍厚,头作高肉髻,刻波状发纹。内着僧祗支,胸间束带,外披双领下垂袈裟。主尊和两侧二弟子及二菩萨像的造型及服饰均显厚重,尚存北魏遗风。从造像风格及造型艺术来看,这是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的风格的过渡形式。宾阳南洞是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在研究中国雕刻艺术风格和造型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唐高宗年间(公元650-683年)所雕造。洞内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坐于束腰方台座上,通高7.80米。该像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圆,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是一个比较理性化的典型,极富初唐伟丽的作风。主佛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造型完好,身体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从面相及胸部和腰部的曲线和比例可以窥其为初唐的典型。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亦作“阿弥陀三尊”),是佛教净土宗尊奉的对象。本洞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造像艺术、雕刻技法来看,都颇似皇家风范,是龙门初唐时期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段,是唐高宗李治所创建,始建年代不详,皇后武则天曾助施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轨,雕造了栩栩如生、神采飞动,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像,而且还体现了这组群像互相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共同的主题,显示了当时艺术家的高度意匠。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l7.14米,面相丰圆,庄严典雅,眉若弯月,双目俯视,小口微笑,灵活而又含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仿佛给人以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之感,应是理想化了的圣贤形象。卢舍那大佛那震撼心灵的无穷魅力将永不泯灭。阿难文静温顺而又朴实的形象,菩萨端庄华丽而又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又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雄强而又暴躁的性格,地神那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无一不是形象生动,各具情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奉先寺那种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宏气派,正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