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县,为五岳之中岳。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雄峙中原,群峰耸立,层峦叠嶂。地处古都汴、洛之间,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名道、拳豪义侠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如始建于北魏的少林寺,规模宏大的中岳庙,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院内的两株"将军柏",以及中国现存最古的嵩岳寺塔,太室,少室,启母三汉阙和古天文观测台等。现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
中国五岳之一的嵩山,海拔1512米,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蜿蜒70公里。共有72峰,层峦叠嶂,悬崖峭壁,景色壮美异常,为国家森林公园。在这里既可看到"五世同堂"的奇特地质风貌,又能观赏由峰、谷、洞、瀑、泉、林等构成的嵩山二十景。主要景观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嵩门待月、箕阴避暑、石淙会饮、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和中国五岳中现存最大的道宇中岳庙等。
自然景观苍萃之地。中岳嵩山,翠峰挺拔,气势磅薄,景象万千。嵩山林木葱郁,一年四季迎送风雪雨霜,生机昂然。峻极峰上松林苍翠,山风吹来,呼啸作响,轻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涛怒吼,韵味无穷。嵩山秋色,少室红叶更是迷人。金秋季节,群峰盈金,树叶流丹,峡谷山峰,丛丛、簇簇、似火、似霞、娇艳夺目。
少室山是嵩山森林公园的重点区域,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观,比比皆是。登少室须沿着绝壁上一米多宽的石缝,攀铁环、拽钢丝上下,断崖悬古道,人在空中行,其险峻使游人赞叹称绝。登上山顶环顾四周,群山碧绿,林海荡漾,云雾飘渺如临仙景。灵霄峡、大仙峡、响潭沟、持冰崖、水帘洞、回音楼,景物天成,引人入胜。
嵩阳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群儒荟粹,广传理学。观院内周柏,感沧桑世事。
少林寺——中国佛教大乘胜地禅宗祖庭。天下功夫出少林,寻访神秘的武术宗祠,学上一套少林拳再面壁静坐,参生命之阐。
塔林——中国最大古塔群,历代高僧长眠之地。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雄浑庄重。
中岳庙——道教圣地圣景,五岳居冠居中。慢慢游览这块三清净地,感受道家反朴归真回复自然的理想。
元代观星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台,感先人聪慧,扬中华国威。
少林寺
少林寺是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儒、佛、道三教和谐统一的地方。因其座落在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憎拔陀落迹传教而依山敕建少林寺。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泛海至广州,经南京,北渡长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广集信徒手传禅宗,被佛教界尊奉为中国禅宗的祖初,少林寺也被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
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隋唐时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元明时期,少林寺已拥有憎众二千余人,成为弛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
少林寺虽历经沧桑,但是留存下来的文物仍然相当丰富。如:自北齐以后的历代石刻四百余品;唐至清代的砖石墓塔二百五十余座;北宋的初祖庵大殿;明代的五百罗汉巨幅彩色壁画;清代的少林拳谱和十三和尚救秦王等彩色壁画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少林地区武校众多,观看表演可以任您选择,但要习武的话,请先考虑自身条件,况且武功也非几日可以练成。另外,嵩山上名寺众多,与僧人打交道时,注意称呼与礼节。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在登封城东4公里处。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中岳庙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西汉武帝元封元年,游嵩岳时令祠官加增扩建,以后历代均有扩建。唐、宋年间极盛一时。宋末至清初屡有废兴,清乾隆年间对中岳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
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竣极门、嵩高竣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从中华门起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中岳中现存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宇建筑群。
现存文物:有殿、宫、楼、阁、坊、亭、台、廊庑、门庭等古建筑四百余间,其中主要建筑多为清代宫庭式样,汉至宋代古柏三百三十五株。金石有太室阙、汉翁仲、魏碑、唐碑、宋八棱幢、宋代铁人、宋金四状元碑、金代中岳庙图碑、金代和明代铁狮、明代五岳真形图碑等百余件。除以上古建筑、金石外,庙内尚存木刻道教经典版百余块。另有《说嵩》、《嵩岳庙史》、《龙潭寺记》等板刻千余块。这些历史文物珍品为研究我国建筑史、艺术史、道教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为道士修行之所,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七月,赐“太室书院”院额及印本《九经注疏》。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复赐太室书院九经。宋仁宗景祐二年(1305),秘书著作郎王曾奏置学官,赐田一倾,重修太室书院,改名“嵩阳书院”。元代易名为嵩阳宫;明嘉靖年间登封知 县侯泰在嵩阳旧址,复建书院,又恢复嵩阳书院名。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此地为嵩山三教之一,儒学胜地。
嵩阳书院东西山岭环抱,逍遥谷溪水缓缓南流,嵩岳寺溪水汩汩西来,两道清澈的溪水,在嵩阳书院前面汇合,名曰双溪河,然后蜿蜒东南入颍。书院南面是开阔的沃田。站在嵩阳书院门口四望,可仰望嵩岳诸峰,可俯瞰登封城全景。环境十分幽美,不愧为读书胜地。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为佛教、道教场所,后来为儒家独占。嵩阳书院始建于公元484年,五代周至宋时,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灏、程颐在书院聚生徒数百人讲学。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院内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封的三大将军柏,如今只存两株;院外偏西有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嵩阳书院共有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嵩阳书院在北宋时最盛,院中有学生几百人,宋廷在此置有校官,并赐九经子史。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纷纷慕名而来。此后,嵩阳书院继续以理学授徒,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清代初期,著名学者耿介、冉觐祖、窦克勤、汤斌、张沐等也先后执教于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又得以复兴。正因为嵩阳书院办学的宗旨就是把全部教育过程看作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所以它成为清代培养理学家的著名书院之一。
观星台
河南登封观星台是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周公庙内,距周公测景台二十米。始建于元朝初年(公元1279年前后)。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
观星台由台身由石圭、表槽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台面呈方形,用水磨砖砌造。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12.62米。台下边宽16米多,上边约为下边之半。在台身北面, 设有两个对称的出入口,筑有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簇拥台体,使整个建筑布局显得庄严巍峨。台顶各边有明显收缩,并砌有矮墙(女儿墙),台顶两端小屋中间,由台底到台顶,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块青石平铺的石圭(俗称量天尺)。石圭通长31.19米。
观星台的用途相当于测量日影的圭表。它那高高耸立的城楼式建筑相当于一根直立于地面上的竿子,台下正北方的“长堤”则是一把用来度量日影长度的“量天尺”。台上有两间小屋,一间放着漏壶,一间放着浑仪;两室之间有一横梁。每天正午,太阳光将台顶中间横梁的影子投在“量天尺”上。冬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长,夏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短;从一个冬至或夏至到下一个冬至或夏至,就是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中国古代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一年的长度,从而为指定历法奠定了基础。元朝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曾经在这个地方主持过测量工作。
告成观星台为元代全国观测站的中心。 郭守敬 以高表测影掌握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行规律,从而推算出夏至和冬至的精确时间和一个回归年的准确天数,并以此编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一《授时历》,与世界上通用的阳历既格里高利历一致,并早了302年。为此,国际天文学会为纪念郭守敬在天文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特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定名为“郭守敬山”;把新发现的第2012号行星,定名为“郭守敬星”。
经考证,除了测量日影和记时的功能以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的设施,并有过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
河南登封观星台现存的部分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国家又在这里着手创建“中国天文博物院”。中国天文博物院以周公测影台,连同郭守敬观星台为中心,它的任务和职能是:接受国家委托从事天文文物普查、搜集、研究、保护、陈列等工作。同时,设这里为天文文物资料、档案等文献收藏、陈列中心;以及古天文仪器复制品为重点的天文公园。这个天文公园又是从事天文科学普及教育的理想场所,也是国际间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天文爱好者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既能供游人参观,又可使人们亲自操作观测天象,使游人既能增进知识,又能体验宇宙奥秘。